2025年10月29日下午第7节课,生物与食品学院动物科学系席丽老师在睢阳校区1号教学楼112教室开展了《家畜生理学》教学公开课。动物科学专业部分教师莅临现场观摩指导,共同探讨教学创新路径。

本次公开课聚焦《家畜生理学》第四章“呼吸系统生理”,以“线上预习 + 案例导入 + 小组探究 + 理论串联 + 闭环巩固”的创新范式展开。课前,学生借助学习通平台自主观看教学视频,以小组为单位认领讨论主题,通过查阅教材、文献及拓展资料精心制作汇报PPT,完成前置性学习积累。课堂伊始,席丽老师以大二学生亲身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切入点,通过播放抗疫十大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视频,直观呈现社会各界众志成城、共筑防线的精神力量,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与思考。随后,各小组围绕 “SARS非典肺炎与COVID-19新冠肺炎的差异” 展开汇报与讨论,席丽老师针对性点评,从病原学特征、流行特点、致病力强弱、防控难度等维度进行系统总结,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对生命活动的关键作用,同时强化了“任何组织细胞功能的实现都依赖其正常结构基础”这一贯穿课程的核心理念。
在学生探索欲被充分激发后,席丽老师顺势串联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点。讲解呼吸道平滑肌时,结合“哮喘发作的临床表现及平喘药物应用”,巧妙衔接血液循环生理中“植物神经对血管壁平滑肌的调节作用”,推导得出“植物神经通过调控呼吸道平滑肌张力影响气道痉挛程度”的逻辑链,并以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为例,具象化展示生理学知识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价值,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深度融合。课堂尾声,席丽老师通过随堂练习实时评估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,针对易错题、高频丢分题展开集中讲解,形成“预习 - 探究 - 讲解 - 巩固”的闭环教学,助力学生实现知识点的长时记忆,提升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课后,学生需依托课前学习积累、课堂讨论成果及参考文献,在学习通完成课后作业,进一步夯实知识体系。

公开课结束后,听课教师与席丽老师、授课班级学生围绕课程设计的创新性、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及教学效果展开热烈研讨。大家充分肯定了本次教学范式改革的亮点,同时客观分析了可优化之处,为后续教学改进提出建设性意见,以期在互学互鉴中实现教学相长,持续推动《家畜生理学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。